1988年,武汉(han)地图上不起眼的一(yi)个小点(dian),曾被(bei)称为“被(bei)遗忘的两(liang)厘米”,追(zhui)光者一(yi)路向东(dong),它(ta)在(zai)拔节生长,在(zai)向上伸展。
曾经,你以为(wei)它是武汉地图(tu)上的(de)最末端,却(que)不知,光(guang)阴似箭,它已成(cheng)为(wei)武汉版图(tu)上的(de)新起点,它就(jiu)是光(guang)谷。
而与(yu)光(guang)谷发展(zhan)息息相关的,是(shi)这样一位老人,他(ta)被誉为“中国光(guang)纤(xian)之(zhi)父”,他(ta)就是(shi)中国工(gong)程院院士赵梓(zi)森。
洪山区(qu)邮科院路88号,邮科院家(jia)属(shu)区(qu)的深处,藏着一栋(dong)外(wai)表斑驳的两(liang)层(ceng)楼(lou)房。花木扶疏、树(shu)影(ying)斑驳,赵(zhao)梓森夫(fu)妇在这里(li)享(xiang)受(shou)他们平静的晚年生活。86岁的赵(zhao)梓森,如同(tong)一位普通的老人,和(he)蔼(ai)可(ke)亲也诙(hui)谐幽(you)默。高中时(shi)期起(qi),他就开(kai)(kai)始拉(la)(la)小提琴(qin),门德(de)尔松(song)、巴赫、莫扎特(te)、柴可(ke)夫(fu)斯基,他都喜欢,《天鹅》更(geng)是每(mei)天必拉(la)(la)的曲目,一直到80岁之(zhi)(zhi)后手指灵敏度下(xia)降,才开(kai)(kai)始放弃拉(la)(la)琴(qin),改听(ting)音乐。他说,“叫我光纤之(zhi)(zhi)父也好(hao),叫我什(shen)么都好(hao),那都是外(wai)加的光环。”
“我高兴的(de)是百姓能用(yong)中国的(de)光纤打电话(hua)。”
1932年出生(sheng)在(zai)上(shang)海的赵梓森,毕业(ye)于上(shang)海交通大学电信(xin)系。因青睐实用性学科,赵梓森先后从浙江大学农艺系、复旦大学生(sheng)物系退学,两次重新(xin)参加高考,最后于1950年入读上(shang)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(xin)专业(ye)。
毕业后,赵梓(zi)森被分配到武汉邮电(dian)学校(武汉邮科院前(qian)身)当老师(shi)。1973年,偶然机(ji)会听(ting)说美国在研究光(guang)纤通(tong)讯(xun),他(ta)为之振奋。“光(guang)通(tong)信的优(you)点是(shi)(shi)带(dai)宽,电(dian)通(tong)信最多一个(ge)G,光(guang)是(shi)(shi)10 的15次(ci)方(fang)赫兹,那是(shi)(shi)电(dian)通(tong)信的千(qian)倍万倍。”
尽(jin)管如此,用(yong)“玻璃丝(si)通信”在当时仍属“天方(fang)夜(ye)谭”,当时很多人都(dou)不信。武汉邮电科(ke)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唐仁杰说:“那时候(hou)大家都(dou)知道电通信,用(yong)玻璃丝(si)打电话听(ting)起来(lai)不可想(xiang)象。”
“美国已经(jing)做出三个(ge)样品,所以我(wo)说,这是一定可能的。”项目没有被批准的赵梓森,在邮科(ke)院厕所旁搭建了(le)简易实验室,找工(gong)厂要来了(le)破旧机床,用(yong)螺丝钉和橡(xiang)皮泥代替精密调准器,他与唐仁(ren)杰在这里熔炼(lian)石英玻璃,开始了(le)一次又一次的试错。
“还(hai)有一个(ge)困难(nan),就(jiu)是十分(fen)危险(xian)。”在倒四氯化硅的(de)时候(hou),嘭(peng)得(de)喷(pen)到赵(zhao)梓森(sen)的(de)眼睛(jing)(jing)上,遇水变(bian)成盐酸(suan),疼(teng)痛加上氯气,他(ta)昏倒在地。赵(zhao)梓森(sen)被送到医院,医生(sheng)却因(yin)为没有见(jian)过这种(zhong)疾病(bing),束手(shou)无策。他(ta)笑着说,“我让医生(sheng)用蒸馏水冲(chong)洗眼睛(jing)(jing),给(ji)我打吊针。”
1976年3月,赵(zhao)梓森团队拉出一根17米的(de)玻(bo)璃(li)细丝,这是中(zhong)国第一根石英(ying)光(guang)纤(xian)。1977年,在“邮电部工业学大(da)庆(qing)展览会(hui)”上,赵(zhao)梓森展示了(le)自行(xing)研(yan)制(zhi)的(de)光(guang)纤(xian)传(chuan)输黑白电视信号,得(de)到了(le)当时邮电部长的(de)赏识。
1978年改革开放,武汉邮科院收到邮电部文件,光纤通信成为国家级重点项目。
1979年,赵梓森团队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损耗光纤,拉开了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序幕。
1981年,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(de)光纤通信线路(lu)在武汉开通,中国进入光纤数(shu)字化通信时代。
中国第一条光通信,在武汉诞生了。
1982年(nian),老百姓真正开(kai)始(shi)(shi)用光纤(xian)打电(dian)话,“美国1976年(nian)老百姓开(kai)始(shi)(shi)打电(dian)话,我(wo)们是1982年(nian),也不算太晚。”赵梓森说,当时条件很差(cha),只有通过努力,做出成绩,使领导相(xiang)信是会成功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而光谷的诞生,也是赵梓森与众多专家不断努力的结果。华中科技大学黄德修教授首提“美国有硅谷,中国有光谷”,得到了业界的关注,也为赵梓森所支持。2000年,湖北省科协主持召开“中国光谷建设武汉地区院士和专家座谈会”,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与专家签名,呼吁光谷落户武汉。一年之后,紧邻洪山区,武汉·中国光谷正式诞生。赵梓森所在的武汉邮科院也成为光谷最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。2018年,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,一根可实现67.5亿对人同时通话。
“中国(guo)对(dui)世界是要有竞争的,光纤占(zhan)领(ling)世界市场二分(fen)(fen)之(zhi)一(yi),接收设备二分(fen)(fen)之(zhi)一(yi),传输设备三(san)分(fen)(fen)之(zhi)一(yi),技(ji)术水平能做(zuo)100T通讯(xun)系统的,世界上只有三(san)个国(guo)家——美国(guo)、日(ri)本、中国(guo)。而中国(guo),就(jiu)是武汉邮电科学(xue)研究(jiu)院。”赵梓森(sen)说,我们现在还要做(zuo)新(xin)材料,新(xin)工艺(yi)。
范(fan)幼英,赵(zhao)梓森的妻子(zi),也是(shi)(shi)武汉(han)邮(you)电科学研(yan)究院的高级工(gong)程师开玩笑说“所谓专(zhuan)家(jia)专(zhuan)家(jia),就(jiu)是(shi)(shi)什(shen)么都不(bu)会,只会一行。”专(zhuan)注(zhu)于(yu)自己的研(yan)究事业,即便是(shi)(shi)如今退休在家(jia),赵(zhao)梓森还是(shi)(shi)坚持(chi)看各(ge)种研(yan)究报告(gao),关注(zhu)与光通信的方方面(mian)面(mian)。
从“一(yi)束光(guang)(guang)”到一(yi)座“创新(xin)城”,“中国(guo)光(guang)(guang)谷(gu)”成(cheng)为我(wo)国(guo)唯(wei)一(yi)的国(guo)家(jia)光(guang)(guang)电子信(xin)息基地。赵梓森说(shuo)(shuo),光(guang)(guang)谷(gu)是一(yi)座纪(ji)念碑,是武汉光(guang)(guang)通(tong)信(xin)的纪(ji)念碑。“就是我(wo)不搞光(guang)(guang)纤,还有别人会搞光(guang)(guang)纤,光(guang)(guang)纤是世(shi)界发展的方向,我(wo)先(xian)走了(le)这一(yi)步。”他说(shuo)(shuo):“我(wo)的高兴不在(zai)于(yu)当不当‘父(fu)’,而(er)在(zai)于(yu)我(wo)做的事情能(neng)为老百(bai)姓,为社会服(fu)务。”
40载披肝沥胆,耄耋年(nian)(nian)鞠躬尽瘁(cui)。40年(nian)(nian)众志成(cheng)城,40年(nian)(nian)砥砺奋进,40年(nian)(nian)春(chun)风化雨,中国人民(min)用双手书写了国家(jia)和民(min)族(zu)发展的壮丽(li)史诗。
而武汉从“钢、机、纺”到“钢车(che)机新”,再到“光车(che)空港(gang)”四(si)大板块,传统优势(shi)产(chan)业(ye)(ye)被(bei)替代,过剩产(chan)能被(bei)压缩,现有(you)支柱产(chan)业(ye)(ye)—战略(lve)性新兴产(chan)业(ye)(ye)—未来指向产(chan)业(ye)(ye),还将一代代接续发展。